Page 192 - 磁共振成像2024年7期电子刊
P. 192
磁共振成像 2024年7月第15卷第7期 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, Jul, 2024, Vol. 15, No. 7 综 述||Reviews
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等领域中的应用日益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, LVEF)降低之前识别疾病
增加,但在具体临床场景中,其优势和局限性仍存在 早期功能障碍。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左室,而右室同样
争议。此外,医工结合虽有助于优化医疗成像流程, 重要。右室整体纵向应变(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,
具体的实施和效果评价还需更多循证研究支持。 GLS)能够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现有 CMR 诊断
本综述对 2023 年 CMR 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 模型提供显著增量价值(似然比检验,P=0.02),将诊
[7]
了系统性梳理,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新技术的转化潜 断准确率提升至 90% 。心房应变是反映心脏舒张
能及其所面临的挑战,总结现阶段 CMR 临床实践的 功能障碍的早期敏感指标,主要包括对存储、管道和
应用进展及热点问题,并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。 收缩功能的评价。HALFMANN等 对比左室应变参
[8]
数 ,发现左房存储应变能更可靠地早期诊断安德
1 技术进展 森-法布里病患者[曲线下面积(area under the curve,
1.1 组织特征成像 AUC):0.88,敏感度 89%,特异度 75%]。右房应变常
纵向弛豫时间(T1)和横向弛豫时间(T2)是信号 由于正常参考值过于宽泛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。不限
[9]
和对比度产生的根本要素,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钆 于心腔,CMR应变技术也应用于肺动脉评估。一项纳
对比剂延迟(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, LGE)成像 入 169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,肺动脉
和定量参数成像等多种心肌组织特征成像。LGE 可 GLS<9%的患者死亡风险远高于GLS≥9%的患者(P<
以通过细胞外对比剂增加 T1加权成像中不同组织的 0.001),并且在校正已知风险因素后,多变量分析显示
对比度以突出病变区域,已成为临床无创检测心肌 该指标可作为死亡独立预测因子(P=0.010),较已建立
梗死(myocardial infarction, MI)和局灶性纤维化的金 的风险评分模型均具有更高的预后效用 。
[10]
标准 。但传统 LGE仅使用反转恢复准备序列,纤维 目前多采用特征追踪(feature tracking, FT)技术
[3]
化的心肌组织和血液均以高信号呈现,不利于血流 对 CMR 图像进行后处理,此外还有组织标记、位移
[4]
周围病变组织检测。为此,SI等 提出了一种三维高 编码与激发回波、应变编码、心脏形变应力分析等技
分辨率亮血与暗血延迟增强同时成像技术,优化了 术可用于心肌应变分析。在已有技术基础上不断改
LGE 成像中正常心肌、纤维化组织和血液间的对比 进,缩短处理时间、减轻人工负担是目前临床推广的
度,并在房颤患者队列中验证了可行性,解决了心房 迫切需求。基于 CMR-FT 衍生的半自动长轴应变技
壁纤维化难以准确定位、精准评估的问题。 术,仅需在标准电影成像上标注三个不同参考点,即
定量参数成像是组织特征成像中精确反映心肌 可实现对于复杂心房结构的快速分析。该方法下获
病理改变的重要手段。目前 T1 mapping 和细胞外容 得的左心房长轴应变指标能够良好预测肥厚型心肌
积(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, ECV)及 T2 mapping 病(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, HCM)群体并发房
的临床应用已较为成熟,常与 LGE 结合,对间质性纤 颤风险 。而 BARBAROUX 等 则将位移编码与激
[12]
[11]
维化、水肿等弥漫性心肌组织改变进行描述。而新 发回波技术和时空卷积神经网络结合,在短轴及长
兴的 T1ρ mapping 技术则无须外源性对比剂,通过旋 轴片层上实现对左心室心肌的自动分割,大大提高
转坐标系下的自旋-晶格弛豫时间反映大分子间的相 了心脏应变测量效率。
互作用,被视作不耐受钆对比剂患者心肌损伤面积 应变分析技术在 CMR 成像中的应用,展示了其
[5]
量化的潜在工具 。然而,据最新研究报道,T1ρ 与 在早期识别心功能障碍和 MACE 风险预测方面的重
T1值类似,是一个相对非特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,在 要价值。应在具体临床场景中探索更多左室功能之
急性或慢性、局灶性或弥漫性、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 外的指标,弥补传统 LVEF 不足,优化疾病风险预测
肌损伤中均显著增加,更适合作为一种筛查手段,与 模型。然而,目前应变分析技术在临床推广中仍面
[6]
其他成像技术共同运用于疾病诊断中 。 临一些挑战,如后处理技术的复杂性和测量值参考
未来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评估上述新序列、新 标准的缺乏。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标准化应变测量
技术的应用价值。此外,简洁高效的成像方案一直 值,并进一步优化后处理技术,以实现更广泛的临床
为临床工作所需。CMR 指纹成像、三维全心多参数 应用。同时,应结合更多的大规模临床研究,以验证
成像等能够在单次扫描中获取多种心肌组织特征的 这些技术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可重复
技术,将在未来成为研究热点,并大大促进定量参数 性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坚实依据。
成 像 在 实 践 中 的 推 广 。 而 人 工 智 能(artificial 1.3 四维血流成像和多流速编码血流成像
intelligence, AI)及自由呼吸实时成像技术也将为组 血流动力学评估对于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。相
织特征成像的精度和效率提供助益。 位 对 比 磁 共 振 血 管 成 像(phase contract magnetic
1.2 应变分析技术 resonance angiography, PC MRA)以流速为编码,以相
心肌应变可以从纵向、径向及周向定量评估心肌 位变化作为图像对比,能够实现对于血流的定量分析,
局部和整体运动功能改变,在左心室射血分数(left 通常采用 2D PC MRA 和四维血流(four-dimensional
https://www.chinesemri.com ·185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