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36 - 磁共振成像2024年7期电子刊
P. 236

磁共振成像  2024年7月第15卷第7期  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, Jul, 2024, Vol. 15, No. 7          综   述||Reviews


              转子因此向内后方旋转,使臀部深层肌肉尤其是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坐骨棘间径比例能间接反映 IFS大小,可作为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2]
              方肌拉伸、易造成损伤 ,因此 FNA 增大是 IFI 的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断IFI的辅助指标。
              险因素。以往就有文献报道 FNA 增大与 IFI 的发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6 运动范围MRI和动态、三维MRI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4]
              存在相关性。TOSUN 等 研究发现股方肌水肿患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I是以解剖结构异常为基础,与患者步态、髋关
              的 CCD 或 FNA 显著增大。AUDENAERT 等 也指                      节旋转及骨骼肌运动平衡相关的疾病。目前 MRI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3]
              出 IFI患者组的 FNA 较健康对照组增大,证实了这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估 IFI 通常采用仰卧中立膝位扫描的单一静态成像
              观点。而全髋关节置换术继发的 IFI 与术后 FNA 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法,在动态反映解剖形态学参数和确定诊断界值
              及变化幅度明显相关,且 FNA 变化幅度值与 IFI的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面存在缺陷。部分检查选取屈髋或俯卧位扫描,
              生关系更为密切;FNA 变化幅度值对 IFI 的高预测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易造成 MRI 图像上 IFS 和 QFS 被高估,异常的股方
              能也强调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前 CT 成像和正确放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肌及髋外展肌与无明显狭窄的 IFS 及 QFS 可能同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4]
              假体的重要性 。因此注重监测并恢复 FNA 至术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存在;还可能存在相关径线和角度在正常参考值范
              水平可有助于减少术后 IFI 的发生率,具有临床指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围内,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却异常接触的情况。
              意义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运动范围 MRI对评估 IFI是必要的。IFS 和 QFS
              1.3 LT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随体位改变而变化,MIMURA 等 发现受试者平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6]
                  股骨小转子是构成 IFS 的关键结构,LTA 为 MRI                     IFS 随髋关节从内旋到外旋逐渐减小。具体而言,体
              轴位图像上股骨小转子长轴与同侧股骨后髁横轴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 和 角 度 值 不 同 ,IFS 和 QFS 可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。
              线夹角。赵云妍等 提出成人 LTA 正常参考值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NNOFF 等 分别测量健康志愿者髋关节 15°外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5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0]
              为−18.7°±14.1°,与 FNA 呈正相关。LTA 增大能使股                   位、中立位和 15°内收位时的 IFS,发现最大值出现在
              骨小转子向内前方移位而更接近坐骨结节,使 IFS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髋外展和内旋时(51.8 mm),髋内收和外旋时测量值
              小,导致IFI发生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小(30.8 mm),不同体位下 IFS 差异较大。而 LI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1]
              1.4 坐骨角和I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研究发现,仰卧位下髋关节从内旋到内收伴外旋
                  坐骨角是在 MRI轴位图像上坐骨耻骨支长轴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 IFS 和 QFS 减小,俯卧位下髋关节后伸、内收伴外
              水平面的夹角 ,坐骨角增大使坐骨结节向前外侧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旋时 IFS 和 QFS 显著减小,而髋关节前、后屈位下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6]
              斜,其与股骨小转子内侧面距离更近,IFS、QFS减小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展伴内旋时 IFS 和 QFS 则增大。胸椎压缩性骨折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7]
              诱发股方肌撞击 。ITS 又称出口横径,为 MRI 轴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者胸椎过度后凸,通过骨盆后倾和髋关节伸展获取
              图像上双侧坐骨结节内侧骨皮质之间的最长距离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衡,此时 IFS 减小,这可能是胸椎骨折患者继发 IFI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2]
              成人正常参考值范围约 9~10 cm。ITS的变化可引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原因 。由此看出,髋关节外旋、内收及伸展都是
              坐骨角的改变。坐骨角和 ITS 同样存在明显的性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导致 IFS和 QFS减小的体位,在应用中应避免这些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8]
              差异。TEN 等 研究发现女童的坐骨角明显大于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素导致 IFS 和 QFS 被低估。近期一项测试髋关节外
              童。女性较大的坐骨角使坐骨侧向分离异位,在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旋对 IFS和 QFS影响的研究发现,外旋过程中股骨小
              大 ITS的同时,也使坐骨更靠近同侧股骨,IFS和 QF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子中心向后方移位,同时平移达中线导致 IFS 和
              减小,这可能是女性 IFS和 QFS较男性小的重要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FS减小,于外旋后期尤为明显 。由此认为增加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3]
              之一。一项尸检研究发现女性 IFI患者的 ITS和坐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节外旋角度的运动范围 MRI可能有助于提高识别
              角均较男性更大,且其股方肌病变程度与 ITS改变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S或QFS狭窄的敏感性。
                [13]
              关 。可以看出,坐骨角、ITS 与 IFS、QFS 呈负相关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I的髋关节疼痛通常在髋关节反复活动时产生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9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4]
              与女性 IFI 高发病率有相关性。刘康等 研究表明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并可能对股方肌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。尽管上述研究
              当坐骨角和 ITS 分别以 127.5°、107 mm 为最佳诊断                    涉及了髋关节三个轴向的 IFI 相关径线变化,但并未
              界值时,诊断 IFI 的敏感度分别为 82.5% 和 79.4%,特                   将日常功能活动中的相关径线变化纳入考虑范围,
              异度分别为 46.3% 和 75.0%。相比 IFS、QFS,虽然坐                   不能反映其变化的动态机制。HEIMANN 等 采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5]
              骨角和ITS诊断优势不足,但仍存在一定参考价值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髋关节屈曲—外展—外旋(flexion-abduction-external
              1.5 坐骨棘间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otation, FABER)位与中立膝位相结合的MRI扫描模
                  坐骨棘位置与髋臼和中骨盆形状密切相关,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,不仅实现了在髋关节动态变化过程中获取 IFI 相
              定坐骨棘有助于测量中骨盆前后径和横径,是评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径线的目标,还将坐骨股骨间距这一传统参数细
              骨盆大小的指标之一,成年人坐骨棘间径正常参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为近端转子间距离、远端转子间距离、IFS 三个位
              值范围为 10~13 cm。AUDENAERT 等 结合骨盆宽                      置水平的测量,极大丰富了坐骨股骨间距的内涵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3]
              度将坐骨棘间径参数标准化,认为坐骨棘间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该研究结果提示在中立膝位和FABER位的动态变化
              增大提示中骨盆前倾和坐骨结节外侧化,IFS 减小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过程中,近端转子间距离减小最为显著,且近端转子
              与男性相比,在相似的骨盆宽度下女性的坐骨棘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间距离≤7 mm 可作为股方肌水肿的预测界值;此外
              径往往较大,其比例也更大,导致女性 IFS较男性小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观察到FABER位各时相内股骨头凹和髋臼缘间的

               https://www.chinesemri.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·229 ·
   231   232   233   234   235   236   237   238   239   240   241